廣州少兒夏令營小編對小洲村的文化情有獨鐘,已進入小洲村便感受得到這里濃厚的文化氣息。小洲村文化名城資源的簡氏大宗祠,就在玉帶環(huán)繞、翡翠醞釀純樸的村莊,簡區(qū)宗祠歷史悠久建于明末清初年間,占地13畝(8671平方米),深三進,共有99個門口,比喻于長長久久的意念,當時的建筑精巧、雄偉、壯觀。
宗祠座北向南,廣場四周長滿古樹參天,還有幾百年的老龍眼樹、老榕樹(又稱麒麟樹)、紅棉樹等,實為罕見。還有旗桿夾,
第一進的大門兩側由花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獅子護衛(wèi)和兩個石鼓,里外的鮑魚臺用青石板砌成,大門兩邊的儀門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
第二進要經(jīng)過一個比較大個空間,上級到平臺,中堂高8米,長35.4米,寬26.5米,由花崗石、坤旬由木料精雕成柱支撐著主體,梁和桁、屏風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種圖案。
第三進高8米,長19.8米,寬26.6米,兩側用石欄圍雕成八仙賀壽人物圖案,正中懸掛著“祥開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兩側有文武樓、灰星樓各二層。
整座祠堂建筑基礎用青石板砌成,用青磚砌墻,瓦面分二層,底層用襯瓦,上層用幾件厚瓦砌成,屋頂正中以龍船造型,上面灰雕造型十分精致。環(huán)繞四周的有青磚雕、灰雕、石雕、木雕,有人物、動物、花鳥、水果等等。簡氏大宗祠在清朝時期,曾被大火燒過,于1893年重修。在民國時期做過學堂,解放后至1990年用作學校。因文革的洗禮第一進被拆掉,改建成二層樓高用作課室之用,這幾十年來的學校生涯,致使簡氏大宗祠嚴重損毀。
基于歷史的問題,文化遺產,1990年拆除二層樓課室,平整后,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村把簡氏宗祠廣場和空地,建為村心公園。上面刻著民族對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記憶,體現(xiàn)了把祖先留給人們的豐厚饋贈。這些老建筑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斷絕了歷史文脈就無從找尋。一種保護性無疑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孫中山紀念堂追憶革命烈士
閱讀下一篇:廣州華南植物園景區(qū)介紹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