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香港之行的前兩日,就收到CC老師的郵件:希望帶你們看山看海,香港不是只有水泥叢林。于是,我們收到的第一張香港名片,其實(shí)是迥異與這個國際購物中心的、香港的另一面,用城大中國研究中心的鄭培凱教授那詩意靈動的文字說,就是“自然的容顏”。
誰能拒絕車馬喧囂中的一方寧靜?誰不喜愛樓宇逼仄外的碧海藍(lán)天?這一個月中,時時點(diǎn)綴的“自然的容顏”,成全了我對香港的別樣理解,從此之后,這個名字在我的腦海中將會帶著山嵐,帶著海潮,帶著氤氳的香氣。是紫羅蘭徑的行山,是南丫島的臨海,也是東平洲覽石聽濤的奇趣。更妙的是,這一切與中環(huán)的高樓入云、維多利亞灣的人潮涌動、地鐵交駁的分秒必爭、太平山頂?shù)慕k爛燈海,有機(jī)地生長在一起。自然與人文交融在這尺寸之間,彈丸之地的香港也就多出了好多空間,好多面相,好多可以回味的地方。
我相信各位多友定有一個類似的感觸,即是感謝城大的各位師友在安排這個項(xiàng)目時,給我們的自由和信任。沒有壓力,沒有指令,于是學(xué)術(shù)反而回到了它簡單的初衷,更純粹,也更易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