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1-4-13
前不久,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黃煜教授帶學生來英國學習考察。他當年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獲得傳媒博士學位。重回倫敦,黃教授有什么感想?在英國的學習對他有哪些幫助?
黃煜教授當年是怎么想要來到英國讀傳媒博士的呢?
原來,中國早期的開放政策,派留學生主要集中在理工和醫(yī)學領域,很少有文科的名額。
1987年香港船王包玉剛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獎學金,這個獎學金剛好有文科的名額,黃教授幸運地于1988考取來到英國讀書。
可以想象,那個年代來英國留學跟如今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強烈反差
黃教授表示,當年中國大陸在英國讀書的有大約三千人,其中90%以上的人是公費留學,因為那個時候很少有家庭能夠負擔得起自費留學。
其次,他覺得,當時中國人對外界的了解非常的有限,雖然大家也會學英語、收聽bbc的廣播,但是并不是直觀的了解。
與此同時,那時候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后,所以到英國之后有很大的反差,非常不適應。
黃教授說,還有文化和教學方式上也非常不適應。他解釋,自己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還是傳統(tǒng)的老師在黑板上寫,考試前學生們就背一背題。
而在英國,學生要做報告、項目,還要舉行小型的研究會(seminar),還有很多課堂上的參與,這些都跟以前接觸到的非常不同。
他說,英國大學的學期非常的短,比中國要短三分之一左右,感覺沒怎么學習就放假了,而且,當然還有很多專業(yè)課上的挑戰(zhàn)。
工作挑戰(zhàn)
黃煜教授在威斯敏斯特大學攻讀傳媒博士學位的五年期間,有大約一年的時間是準備論文答辯等事宜,所以,這期間,他在英國找了一些傳媒方面的工作。
提到當時這些工作,黃教授不無感慨。他感覺,自己當年在英國的時間不夠久、對英國社會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很難打入這里的主流媒體。
他說,在語言、文化的體驗、在英國的工作經(jīng)驗等各方面自己的“得分”都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進入bbc電視臺或者幾大報紙這樣的主流媒體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經(jīng)驗告訴他,英國的傳媒行業(yè)比較注重實際業(yè)務,而博士課程對理論和方法上的訓練比較多,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跟工作接軌。
因此,黃教授找到了英國的一些中文媒體—包括報紙和電視臺—以及英國人與華人合辦的雙語媒體的工作。
后來,他去應聘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教職,開始了教學生涯。
收獲與優(yōu)勢
黃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們基本上都是香港本地和中國大陸的學生。那么,在英國學到的傳媒知識對這些學生有多大的用處呢?
他認為,用處很大,因為香港的教學體制,包括課程安排、教學大綱安排跟英國幾乎是一樣的,就不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另外,香港因為是華人社會,對中文是比較重視的,所以像黃教授這樣有雙語背景的人大有用武之地。
他還說,在英國學到的主要是學術(shù)上的訓練,傳播學理論等等,而這些已經(jīng)是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大學和研究機構(gòu)的基本課程。
他感覺,英國在傳媒方面的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的訓練令他收獲頗豐,去香港教書以來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優(yōu)勢。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
這么多年過去了,如今又帶學生回到英國,黃教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黃教授覺得英國的變化還是蠻大的,看起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乃至國際學生在這里求學,這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他也了解到英國大學的教學與研究經(jīng)費近年呈現(xiàn)出緊張的局面,所以能否保證高水平的教學質(zhì)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黃教授說,英國這幾年一直在提倡“文化創(chuàng)意”這樣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也傳播到了香港和世界上其它國家。
他表示,其實真正要做的是從文化、設計以及傳媒方面把社會搞得更加有活力。
黃煜教授非常佩服這個提法,認為,英國人發(fā)明了這個概念并將其轉(zhuǎn)化成一個產(chǎn)業(yè)是相當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閱讀上一篇:英國留學申請趨于平穩(wěn)
閱讀下一篇:愛丁堡兩名校談婚論嫁
![]() |
現(xiàn)場報名地址:北京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16室(紅民村站或人大雙安商場東側(cè)300米,地鐵4號線人民大學站c出口) 客服熱線:400-6900-650 400-6900-650 值班:15801555540 項目合作:13691570089 copyright @ 2014 xialingying.cc all rights reserved 開心夏令營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證 040377 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