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戲劇具有較早的歷史,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代松江已經有演戲場所,稱“勾欄”。明代,有太平腔、海鹽腔、土戲、蘇州戲等戲種。松江鎮(zhèn)頤園內至今仍然存有明代的一座私家戲樓。當時沒有經營性對公眾開放的戲院,戲班平時只供有錢人消遣娛樂,農歷三月,應各鄉(xiāng)邀請,在迎神賽會(即出會)時演酬神戲,也稱社戲。清代后期,當時松江農村地區(qū)流行花鼓戲,據重修《張澤鎮(zhèn)志》載:“春秋農就村聚資唱灘簧,今之滬戲,俗稱花鼓戲。”松江東北部地區(qū),如九亭、新橋、泗涇等地民間藝人演皮影戲,平時走村串戶演出,農閑時,為農民喜慶活動表演助興。上海夏令營>>>
鄉(xiāng)間二三月,有迎神賽會,或逢好年景,有時由鄉(xiāng)紳倡議,鄉(xiāng)民集資請戲班(俗稱草臺班)演戲,稱唱春臺戲。戲種多申曲、越劇。演戲前,劃出數(shù)畝土地,搭起戲臺,臺前是鄉(xiāng)紳專座,設桌椅,供水果、茶水。其他觀眾是自帶條凳,環(huán)戲臺而坐。戲場四周有各類小吃攤林立,供觀眾充饑零食。逢村中演“春臺戲”,村民往往邀親戚前來看戲,也有不邀自來的。舊時,農民生活艱苦,多缺被褥,故赴邀或自來看戲的親戚都要自帶被子。主人在房中鋪稻草,攤地鋪,親戚來得多的甚至要接待數(shù)十人。
1916年,松江才開設對公眾開放的經營性戲院,地點在松江鎮(zhèn)東施廟。此后,新舞臺、云間第一社、長春社、三秀社等戲院相繼開設。當時的戲院都是利用廟宇與私家大廳,設備簡陋,時演時停。這些戲院可容納數(shù)十人或近百人不等,看戲時有人服務,如供應茶水,絞送熱手巾,代購吃食等。1931年,松江建成第一家正規(guī)戲院,位于松匯路,名松江大戲院,有800座。1937年,大戲院毀于日本侵略軍的轟炸。其后,松江戲院時有建撤,大致總有二三家同時并存,規(guī)格檔次均不及被炸毀的大戲院。
過去,松江人以看戲為高檔的享受,有錢有閑人物才能經??磻颍话闶忻褫^少光顧。解放后,市民看戲機會增多,是松江戲劇演出繁榮時期。“文化大革命”中,戲院停演。“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戲院經常爆滿。80年代后期起,因家庭電視普及,加上年輕人大多沒有欣賞戲劇的習慣愛好,戲劇演出不景氣。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開心冬夏令營微信公眾號
開心夏令營小程序二維碼
開心夏令營顧問掃碼咨詢閱讀上一篇:上海的懷舊文化
閱讀下一篇:上海人供奉城隍廟文化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關注微信公眾號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