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夏令營的小編為您解讀老北京的新年禮。初一開始,父母們就要拎著糕點匣、水果籃、給老人的好酒、給孩子的花炮,帶著孩子們出門去拜年了。
親戚、朋友、尊長都在謁見之列,要說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要向長者叩頭致禮。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中記載著北京拜年的老規(guī)矩:大年年初一本家同宗拜年,大年初二至親姥姥舅舅家,初三之后給老師、同學、同寅友朋拜年。在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中寫道:“北京拜年,只要是長輩或平輩年長的,都要三叩頭。旗人叩頭前后不作揖,漢人叩頭前后全要作揖的。”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一抱拳說一聲:“恭喜發(fā)財”、“一順百順”,也算拜年了。
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tǒng)一脈相承。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這可以算作賀年片的鼻祖吧。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一個老傳統(tǒng),嫁出門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過年,看望家中的爹娘。女兒回娘家,要備辦好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給鄰里鄉(xiāng)親。但是姑娘回娘家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飯,晚飯前需要再趕回婆家。
按老禮兒,正月初二還是祭財神的日子,為取新年進寶得財之意。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必須有餛飩,也叫“元寶湯”。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