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期望孩子比自己更有學問,而不顧小孩子的客觀實際。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小孩子,過早地對小孩子進行智力開發(fā):讓還在幼兒園的小孩子學寫字、做算術、說英語、背唐詩、跳舞蹈,這不僅剝奪了小孩子快樂幸福的童年,還在無形中扼殺了小孩子的天性和個性,甚至釀成悲劇。
一、幫助小孩子找到學習動機,讓小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關注和被需要的感覺
根據(jù)馬斯洛智者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生存和安全感外,人還有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作為學生來講,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習,如果,在學習中他們能夠滿足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產生一些厭學情緒。
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如果在學習中,小孩子能不斷的得到鼓勵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的正強化,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厭學也就無從談起。
二、家庭教育對小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小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母,小孩子調整的同時,父母要積極配合,找到自身的問題,與小孩子一同成長
縱觀當前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環(huán)節(jié),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最長,很多影響我們成長的人際規(guī)則、生活和學習習慣都是在家庭教育階段開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養(yǎng)成對于小孩子未來發(fā)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每個小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問題的反映。父母的說教、對成績的無限強調、對學習動機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小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因此,改變小孩子的同時,父母也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積極的加以調整。
三、對小孩子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了解學習的本質,關注學習過程本身,而不是為成績所累
很多時候,小孩子并不清楚學習應該學什么,學習到底有什么意義,現(xiàn)行教育體制對成績的強調幾乎是他們對學習的唯一印象。這樣,成績不好的小孩子對學習的厭惡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小孩子非??释麑W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習得性無助等問題,因此就開始逃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