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國學”內(nèi)容精深、深奧難懂等原因,只是高級知識分子企業(yè)管理層等成人研修的內(nèi)容,杭州國學夏令營發(fā)現(xiàn)而最近幾年少年國學漸趨很火熱,尚處少年的孩子,真能明白這些或者簡單或深奧的古文意義嗎?對于他們行為模式跟未來發(fā)展究竟有著多大意義?老師、家長與業(yè)內(nèi)人士的意見或未統(tǒng)一。
機構
知識艱深未必都會懂
“國學”又稱“漢學”,泛指傳統(tǒng)中華文化和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等及書畫、音樂、術數(shù)、醫(yī)學、星相、建筑諸多方面。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盛與“中國崛起”口號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海外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nèi)的連續(xù)上演,“國學”在海內(nèi)外以前所未有熱度火起來。
經(jīng)采訪國學機構,其認為并非每一個孩子都適合讀少年國學班,家長要根據(jù)孩子個人興趣、性格特點來決定他們是否要 “少年國學”這一 “課外養(yǎng)分”,切莫拔苗助長。該機構相關資料透露,中國義務教育的小學、初中階段都會有國學知識的普及,有些孩子算數(shù)、邏輯推理能力較強,而語言表達、形象思維相對較弱,可以針對性背誦一些如《詩經(jīng)》中的篇章,彌補不足。而成長中因家庭溺愛、學習壓力等原因造成孩子性格上的自私、冷漠、忤逆等現(xiàn)象,確實可以通過古籍文化來感化。
家長
希望禮孝先行
作為家長,他們在初高中才深入理解《莊子語錄》,卻愿意在孩子尚小時就給他們選報國學班,他們甚至愿意每天都擠出固定時間陪他們一起背誦 《弟子規(guī)》、《論語》、《三字經(jīng)》等國學經(jīng)典。
在他們看來,家庭教養(yǎng)和校園教育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方面,還存在不足。社會培訓機構開設的少年國學班,能以背誦、講典故等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禮儀、誠信等最看重的個人品性、意識等傳輸給孩子。 “以前我們話說重一點,稍微有點不順著他,他就會大哭大鬧,要不就是和我們冷戰(zhàn)。通過接觸了半年國學,現(xiàn)在最明顯的改變就是當我們不支持他做什么時,他會跟我們解釋,并聽從我們的建議。 ”家住延平路的向女士說起送兒子讀國學班,一臉自豪。
6-13歲
適合誦讀古書
“6至13歲,是孩子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果此時讓他們熟讀國學經(jīng)典,幫助他們理解先賢為人治學治世之道,就能讓他們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既提高國學素養(yǎng),也增長語文功底。 ”
建議,少兒國學應有階段性重點。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傳統(tǒng)中國人的教育觀念與現(xiàn)代一樣,都是講求次第的,因此對于已有百年文化斷層的當代人來講,必須先從蒙學讀物開始。孩子學國學需要先從《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入門,到了四年級才能逐漸學習四書五經(jīng)。學齡后的孩子,首先需要消化課堂知識,家長不需要讓孩子花過多時間在課外國學班,以免影響其正常學業(yè)。另外,送孩子讀國學班前,一定要和孩子本人溝通,尊重他們的選擇。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四大技巧讓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下一篇:學好英語哪種方法最可靠?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