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孔子“患不均”的誤讀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4-6-18
孔子的“患不均”論應該是指民眾獲得相同數(shù)量的耕地,即“均田”,這就是“井田制”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也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所大力倡導的政治主張。
孔子國學夏令營介紹,“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比藗兺ǔ⒖鬃拥倪@一“患不均”論理解為不必擔心財物少而擔心財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們將財物分配平均,就不會有貧富差異,也就消滅了貧困。也就是說,人們是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論的,它討論的是貧富差異的問題。筆者以為,這種理解是簡單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誤讀。理由如下:第一,貧富差異并不被孔子等先秦儒家所特別反對?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這就是孔子對貧富差異的基本態(tài)度。即使在孔子的大同理想中,他也沒有提到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問題?鬃拥倪@一觀念也為后來的儒家所繼承,如子思就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保ā吨杏埂罚┟献诱f:“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說:“富則施廣,貧則用節(jié),可貴可賤也,可富可貧也。”(《荀子·仲尼》)由此可見,“均貧富”并沒有成為先秦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張。
第二,“均貧富”觀念與儒家所倡導的“以禮治國”的政治原則相對立。“均貧富”的理論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以禮治國”本身是一種等級制度,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第三,將“患不均”論解釋為“均貧富”在邏輯上講不通。嚴格說來,“均無貧”只意味著消滅貧困,使窮人不陷入貧困的境地。而消滅貧困可以通過促進生產(chǎn)、增加社會財富等方法來實現(xiàn),并不必然要以通過分配富人財產(chǎn)的方式來實現(xiàn),因而“均無貧”并不必然蘊含著“均貧富”的思想。而且,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怎么就能消滅貧窮呢?在社會財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社會財富分配的平均主義不僅不會使貧困消失,反而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普遍貧困。也就是說,“均貧富”并不能產(chǎn)生“無貧”的效果。并且,在“患不均”論中,孔子不僅提到了“均”,也涉及到“和”與“安”,這三者應該是一個整體,“均貧富”論顯然不能將這三者統(tǒng)一起來。因此,孔子所說的“患不均”論不應該被機械地簡化為“均貧富”。
那么,“患不均”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說:“均,平,徧也。從土,從勻。勻亦聲!眲蚣姹碜至x。均就是指土地分配均平。《周禮·地官司徒》規(guī)定,小司徒職責為“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shù)”、“經(jīng)土地而井牧其田野”等;而土均的職責是“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因此,對于將《周禮》尊崇為“六經(jīng)”之一的儒家來說,“均”就是指依據(jù)周禮的規(guī)定來分配土地、管理農(nóng)務。孟子說:“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髧胤桨倮,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由此可見,“均”確實是一種以土地為基礎(chǔ)的、有等級差異的分配制度,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天子、諸侯、伯、子、男等貴族統(tǒng)治者所擁有土地的數(shù)量,這屬于社會資源的分配;第二,君、卿、大夫、士和庶人在官者應該獲得多少俸祿。這些人從事國家管理的活動,不擁有土地,不從事任何經(jīng)濟活動,其收入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收入,因而這屬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第三,耕者(即民眾)所獲得的土地數(shù)量及其所應供養(yǎng)人口數(shù)量,這既屬于社會資源的分配,也屬于社會財富的分配。當然,“均”也有平均、相等之意,但它針對的是同等級、同階層而言的,而不是指在全社會成員之間的平均。
更多精彩敬請關(guān)注:孔子禮儀文化夏令營 www.tbmh.com.cn/kongzi/
【糾錯】
閱讀上一篇:交談最適宜的距離與角度
閱讀下一篇: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
孔子夏令營熱報線路
學校動態(tài)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