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女魔頭蘇芒從《時尚芭莎》離職后,人們也沒能少得了關于她的談資,從坐過潘石屹腿,再到和馬云貼耳竊語,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蘇芒最近又因為這個綜藝上了風口浪尖。她嫌650塊一天的伙食費太少,甚至發(fā)出靈魂一問:“你早上不吃雞蛋?不喝牛奶呀?我不能那么差的伙食。”
對于這段迷惑言論,網(wǎng)友直呼:一天650還不夠?你喝的金子泡的奶嗎?
1
追求生活品質不是奢靡的借口
前段時間,她參加了一個綜藝的錄制《五十公里桃花塢》,記錄了一群人的合居生活。當一群人住在一起時,免不得一起計劃開支。

于是在開始協(xié)商每個人應該上交的數(shù)額上,就出了分歧,宋丹丹和大家說一人交650作為一天的伙食費。蘇芒聽了連連擺手,“不夠的,不夠!早餐要吃雞蛋喝牛奶的,我的伙食可不能差!”
#蘇芒說一天650伙食費不夠#的話題,迅速被嘲上熱搜,瞬間引起全民吐槽。

網(wǎng)友質疑蘇芒是吃了金子還是銀子,為什么普通人一天最多只要幾十元,而明星伙食費650元一天還不夠?
雖然節(jié)目組很快強行澄清:650元不是一天,是一個月。(每頓不到10元?怎么可能?。?/p>

就算按照節(jié)目組的邏輯,六百五是十五個人二十一天的伙食費來看,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換算下來的話也就是一個人一天花兩塊錢左右,一頓飯連八毛都不到,吃方便面都不夠,即便夠吃方便面,就憑蘇芒這種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人設來看,她是可以吃方便面的嗎?

話題熱議居高不下,蘇芒和工作人員一看事情嚴重,急忙解釋 650元是21天的費用,不是一天的費用,這才讓輿論平息。
像蘇芒這樣的消費觀,其實她對孩子在消費上的教育就可見一斑了。能和蘇芒形成完全對比的就是她曾經(jīng)的好朋友——章子怡。

雖說也是國際著名影星,但是章子怡的育兒可謂是很有內涵的“富養(yǎng)”。當章子怡被問到購物車里買的最多的東西是什么時,她解釋道:“買什么都不如給女兒買知識,我希望女兒是一個才女,而不是富家女。”
從女兒醒醒出生以來,她就一直這樣做,哪怕工作,只要條件允許,都會盡量帶著孩子,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陪孩子上,在她看來,陪孩子最重要。
好的陪伴,從來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而是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從精神上富養(yǎng)孩子。從心智開始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價值觀,讓ta擁有更健全的人格。
2
言傳身教吃“垃圾”
兒童節(jié)到了,一位爸爸趁著假期帶著10歲的兒子去吃自助餐。孩子非常開心,里面有著很多他喜歡吃、平日里都沒怎么吃過的東西。

在這里看花了眼,就一會功夫他就取了很多食物。爸爸這個時候就對兒子說,“這些雖然是自助餐,但是我們也不要浪費,能吃多少就取多少,知道么?”
孩子非常得意,爸爸沒多說什么,但是沒多久兒子又去拿來很多吃的,爸爸又一次詢問,“拿這么多,你真的能夠吃得下么?”
兒子依舊自信滿滿地說,“沒問題,放心吧,我不會浪費的。”趁著爸爸去拿東西的間隙,他連忙把盤子里的東西都倒進了垃圾桶。不遠處的父親看到了這一幕,他沒有發(fā)作,反而平靜地走到座位。

孩子一臉得意地跟爸爸炫耀空盤子:“爸爸你看,我說都會吃掉的吧。”父親正色道:“真的都吃完了嗎?你把垃圾桶拿過來。”兒子一下子就慌了,還以為爸爸會打罵自己。
但是讓兒子意外的是,爸爸沒有再說什么,而是將垃圾桶拿了過來,將食物倒進了自己的盤子,自顧自地吃了起來。
孩子此時慌張了起來,不停想上手攔著爸爸吃臟東西的手,他一邊哭一邊說自己錯了。
爸爸依舊沒有停止,而是邊吃邊對兒子說,“我們家雖然沒有窮到吃不上飯,但是還有很多人可能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的,我們現(xiàn)在吃的每一餐,其實都是來之不易的。”

袁隆平院士逝去前曾說過,他的畢生愿望就是讓每個人都吃飽飯。他讓我們吃飽了飯,不用再為溫飽而犯愁了!讓更多的人吃飽飯,可以說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不可以也不應該在吃飯的問題上奢靡浪費。
3
正視欲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大都逐漸富裕了起來,如今家家生活質量都在穩(wěn)步提升了上來,可能家里的存款不富余,但是盡量在保證生活質量的不跌落。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及時行樂了,不僅對自己舍得下手,在養(yǎng)孩子方面更是舍得花錢。
那么在這個及時行樂的現(xiàn)狀中,如何正確實行“富養(yǎng)”孩子,而不產(chǎn)生歪曲的價值觀呢?
豐富精神世界——學會享受獨處
章子怡說自己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習得多少,但會主動編織一個文學環(huán)境,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想讀的書,在文字中體悟世界,長成一個豁達、快樂、在精神上充分自足的少女。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在用書本和知識,來豐富孩子的內心,“精神富養(yǎng)”著孩子。讓他從小學會獨處,保持著不空虛的精神世界。
正如作家麥家所說:“一起讀書,就是一起成長。世界很大,但書是最大的,因為書可以讓我們長大,讓世界變小。”
給孩子儀式感,也是愛的表達
給予孩子儀式感就是給予孩子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能讓他日后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永遠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儀式感很簡單,給孩子過生日,帶孩子出去旅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等等這些都是家庭儀式感。
簡單的儀式感能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特別,家庭的溫暖,還有父母的愛。這樣的孩子因為有了父母的支撐,才會更加自信和勇敢。
不要強加夢想與孩子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嚴凱說: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給予無條件的物質生活享受,而是在孩子的每個時刻,可以支持他做自己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搞清楚你給予他的是他的夢想還是你希望他成為的,也許他會毫無反抗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但如果他的內心是不情愿的,卻是因為你的強加——“我辛辛苦苦為你選的課,不好好學怎么對得起我們”,而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注重孩子的感受,及時與他們溝通,遠比只會給予孩子物質享受,對于親子關系的好處強得多。
父母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讓父母了解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通過豐富的內心,對于他們去和更龐大的世界相處才更重要。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開心冬夏令營微信公眾號
開心夏令營小程序二維碼
開心夏令營顧問掃碼咨詢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
關注微信公眾號
在線咨詢